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杏彩体育注册 > 新闻动态 > 这才是李自成兵临北京与崇祯议和被拒真相
这才是李自成兵临北京与崇祯议和被拒真相

发布日期:2025-10-07 22:07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1644年3月17日的北京,刮着刺脸的北风,城墙上的明军士兵缩着脖子,手里的长矛都快握不住——城外几里地外,大顺军的“闯”字旗密密麻麻插在土坡上,马蹄声、呐喊声时不时飘过来,像刀子一样扎在每个人心上。可就在这兵临城下、眼看就要城破国亡的节骨眼上,李自成却突然停了攻城的命令,反而派了个前明太监,从德胜门用绳子吊进了内城。
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都把皇帝逼到墙角了,李自成为啥不直接打进来,非要费劲儿谈一谈?而崇祯皇帝,明明手里就剩几万老弱残兵,连粮草都快断了,为啥偏偏要拒绝这看似能“续命”的议和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,这背后的真相,可比“崇祯固执”“李自成贪婪”要复杂得多。

一、当时的北京,早就不是“京城”,是“孤城”

凡是了解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,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是个昏君——他刚登基就干掉了魏忠贤,每天凌晨起床上朝,深夜还在批奏折,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换。可为啥到了1644年3月,他会把自己逼到绝路?答案很简单:明朝这台机器,早就烂到根儿了,不是他一个人能救回来的。

咱们先捋捋时间线:1644年正月,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“大顺政权”,国号“永昌”,然后带着几十万大军东征。你别以为他是一路打硬仗过来的,其实明朝的守军早就没了斗志——山西的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倒是硬拼了一场,可打完之后,整个山西就再也没人敢抵抗了。大同总兵姜瓖、宣府总兵王承胤,都是打开城门直接投降,李自成的军队几乎是“走”着就到了北京城下。

到了3月17日,大顺军已经把北京团团围住,东、西、北三面的城门都被盯上了。而北京城里呢?能打仗的兵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多人,还大多是老弱病残,甚至有不少是临时拉来的民壮——这些人连刀都没摸过,让他们守城,跟让羊去对抗狼没啥区别。更要命的是,粮草也断了,城里的老百姓早就开始抢粮,官员们把家里的银子藏起来,谁也不肯拿出来犒军。

所以,当李自成的使者杜勋被吊进内城的时候,崇祯皇帝正在乾清宫里转圈,手里攥着奏折的纸都快捏碎了。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快完了,可他是大明朝的皇帝,是朱元璋的后代,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这句话,像块石头一样压在他心里。

二、杜勋带来的,是“议和”还是“最后通牒”?

杜勋这个人,得先跟大家说清楚——他不是李自成的人,原本是崇祯身边的太监,之前被派去守宣府,结果宣府总兵王承胤投降的时候,他也跟着降了大顺。李自成之所以派他来,就是因为他熟悉宫廷规矩,还跟崇祯有点“旧情”,知道怎么跟这位皇帝说话。

3月18日清晨,杜勋被大顺军的士兵用绳子从德胜门的城墙外吊了进来。守城的士兵一开始以为是间谍,差点把他砍了,直到他掏出自己当年在宫里的腰牌,喊着“我要见皇上,有要事禀报”,才被一路带到乾清宫。

乾清宫里光线很暗,崇祯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龙袍,头发有点乱,眼睛里全是红血丝。杜勋一进来就“扑通”跪下了,可他没像以前那样磕头,只是低着头说:“皇上,闯王有话让奴才带给您。”

崇祯的声音有点发颤,他问:“他……他想说什么?是要朕退位吗?”

杜勋抬起头,看了一眼崇祯,然后慢慢说:“闯王说了,他不要皇上退位,只要皇上答应三件事,他就立刻下令撤兵,而且以后还能帮着朝廷打关外的清军。”

崇祯听到“撤兵”两个字,眼睛亮了一下,可马上又沉了下去:“你说,他要什么?”

这时候,杜勋就把李自成的三个条件说了出来——这三个条件,后来在《甲申传信录》和《明季北略》里都有明确记载,不是野史瞎编的:

第一,要崇祯封李自成为“西北王”,把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宁夏这几个西北省份划归大顺管辖,以后大顺和明朝“分治天下”,互不干涉;第二,要明朝给大顺军一百万两白银作为“犒军银”,因为大顺军打了这么久的仗,士兵们都没拿到俸禄;第三,李自成受封之后,不用来北京朝觐崇祯,也不用接受明朝的官职调动,完全保持独立。

杜勋说完之后,乾清宫里静得能听到蜡烛燃烧的“滋滋”声。崇祯半天没说话,过了好一会儿才问:“他这是……这是把朕当成了汉献帝?割地赔款,朕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?”

杜勋赶紧说:“皇上,现在不是说脸面的时候啊!城外的大顺军有几十万,吴三桂的援军还在半路上,要是再拖下去,城一破,可就什么都没了!闯王说了,只要皇上答应,他马上就撤兵,还能帮着打清军,这不是两全其美吗?”

可崇祯没接话,他只是挥了挥手,让杜勋先下去,然后立刻召集群臣,想听听大家的意见。可他没想到,这一召,反而让他彻底陷入了绝望。

三、崇祯最需要“背锅侠”,可没人愿意站出来

崇祯召集群臣的时候,内阁、六部的大臣都来了,可整个朝堂上,没一个人说话。崇祯看着下面跪着的大臣,说:“李自成派杜勋来谈条件,要封王,要百万两银子,你们说说,该怎么办?”

下面一片死寂。有的大臣低着头,盯着自己的鞋尖;有的大臣假装咳嗽,避开崇祯的目光;还有的大臣偷偷互相使眼色,可就是没人开口。

崇祯急了,他指着内阁首辅魏藻德说:“魏爱卿,你是首辅,你先说说!”

魏藻德赶紧磕头,说:“皇上,此事重大,关乎社稷安危,臣……臣不敢妄议,还请皇上圣裁。”

崇祯又指着兵部尚书张缙彦:“你管军事,你说!”

张缙彦也磕头:“皇上,城外兵力悬殊,可割地赔款乃是国之大事,臣……臣也不敢做主。”

你看看,这就是崇祯身边的大臣——平时一个个喊着“忠君报国”,到了关键时刻,没一个敢担责任。为啥?因为他们都知道,这件事无论怎么选,都是“烫手山芋”:要是说“答应”,以后明朝要是亡了,或者后世追责,自己就是“通贼”“误国”的罪名,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;要是说“不答应”,万一城破了,自己还是难逃一死。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沉默”,把所有的压力都推给崇祯。

崇祯看着这群“缩头乌龟”,气得浑身发抖。他说:“朕养你们这么多年,到了今天,你们一个个都不敢说话?好,好!朕自己拿主意!”

可他真的能自己拿主意吗?其实不能。因为崇祯这个人,有个最大的缺点:他好面子,又怕担责任。他心里其实也明白,答应李自成的条件,或许能保住北京,保住自己的命,甚至能争取时间等吴三桂的援军。可他不敢说“答应”,因为他怕后世骂他“昏君”,怕列祖列宗在地下“怪罪”他。

而且,更重要的是,崇祯也知道,明朝根本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。当时明朝的国库早就空了,连军饷都发不出来,之前为了凑军饷,崇祯让大臣们捐钱,结果一个个都哭穷,有的捐几十两,有的捐几百两,加起来还不够几万两。你说,就算崇祯想答应,他去哪凑这一百万两?总不能去抢老百姓吧?那样的话,就算李自成撤兵了,老百姓也会反了。

所以,崇祯在朝堂上骂了半天,最后也没说出“答应”还是“不答应”。他只是下令,让守军继续抵抗,然后就散朝了。而杜勋在宫里等了半天,没等到崇祯的答复,只能又被吊出了城,回禀李自成去了。

四、李自成的“小算盘”

可能有人会问,李自成都快打进北京了,为啥还要跟崇祯谈判?难道他真的想“分治天下”?其实不是,李自成也有自己的顾虑,他的“议和”,说到底就是一场“缓兵之计”。

进一步理解这件事,咱们得站在李自成的角度想一想:他虽然围住了北京,可他心里也没底。第一,北京是明朝的都城,城墙高,守军虽然弱,但要是真的死战,大顺军也得付出不小的代价;第二,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还在往北京赶,虽然吴三桂走得慢,但要是等他到了,大顺军就会陷入“腹背受敌”的境地——到时候,一边是北京的守军,一边是吴三桂的援军,李自成未必能打赢;第三,大顺军虽然人多,但大多是农民出身,没什么纪律,打下一座城就想着抢钱抢粮,要是在北京城下拖太久,士兵们的士气就会下降,到时候可能会出乱子。

所以,李自成提出议和,其实是想“以最小的代价拿到最大的好处”:封他为西北王,等于明朝官方承认了他的地位,他以后在西北就名正言顺了;拿到一百万两银子,能安抚手下的士兵,让他们更听话;而“帮着打清军”,不过是个空头支票——他要是真的占了西北,以后会不会帮明朝,还不是他自己说了算?

而且,李自成也知道,崇祯大概率会拒绝。为啥?因为他了解明朝的皇帝,了解那些士大夫的“骨气”——他们宁愿亡国,也不愿意“低头”。所以,他提出议和,还有一个目的:要是崇祯拒绝了,他就有理由“名正言顺”地攻城,告诉天下人,是崇祯“不识时务”,不是他李自成“逼宫”。

果然,当杜勋带回“崇祯没有答复”的消息后,李自成笑了笑,对身边的将领说:“既然他不给面子,那咱们就不客气了。”3月18日傍晚,李自成下令,大顺军开始攻城。

攻城的过程比李自成想象的还要顺利。北京的守军根本没怎么抵抗,有的士兵甚至直接放下了武器,打开了城门。到了3月19日清晨,大顺军已经攻进了内城。

五、崇祯的“固执”,是悲剧还是“尊严”?

3月19日凌晨,崇祯皇帝在宫里听到了城外的喊杀声,他知道,北京破了。他先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,让太监带着他们逃出宫,然后又拿着剑,去了坤宁宫——他让皇后周氏自缢,又砍死了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(后来长平公主没死,成了“独臂神尼”的传说原型)。

做完这一切,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,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(现在的景山)。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,听着大顺军的呐喊声,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。他脱下自己的龙袍,在上面写下了一段话:“朕自登基十七年,逆贼直逼京师,虽朕薄德匪躬,上干天怒,致逆贼直逼京师,然皆诸臣误朕也。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

然后,他在一棵歪脖子槐树上,自缢身亡,年仅33岁。太监王承恩也跟着他一起死了。

直到今天,还有人说,崇祯太固执了,如果他当时答应了李自成的条件,明朝就不会亡,他也不会死。可我敢肯定的说,就算崇祯答应了,明朝也未必能保住。为啥?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,就算没有李自成,还有关外的清军,还有各地的农民起义,就算这次保住了北京,下次还会有别的“闯王”出现。

换句话说,崇祯的拒绝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“固执”,更是因为他身处的时代——一个王朝走到尽头的时代,就算有再好的机会,也很难挽回败局。他的“不妥协”,或许是一种“愚蠢”,但也是一种皇帝的“尊严”——他宁愿死,也不愿意做一个“割地赔款”的皇帝,不愿意背着“亡国之君”的骂名苟活。

结语:

说了这么多,咱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:李自成的议和,到底是“救命稻草”还是“陷阱”?崇祯的拒绝,到底是“骨气”还是“愚蠢”?

其实,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可我们总能从历史里看到人性,看到时代的无奈。崇祯不是昏君,可他生错了时代;李自成不是“救世主”,他只是一个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。这场议和的破裂,不是一个人的错,而是整个明末社会矛盾的总爆发——财政崩溃、政治腐败、民生凋敝、外患不断,这些问题像一张大网,把崇祯和李自成都困在了里面。

现在,我想问问大家:如果你是当时的崇祯,面对李自成的三个条件,你会答应吗?你觉得答应之后,明朝能保住吗?或者说,你觉得这场议和从一开始,就是一场没有赢家的“游戏”?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,咱们一起聊聊这段让人唏嘘的历史。